汉江绿谷绿草如茵,各色花卉竞相绽放,将大地装点得缤纷多彩。通讯员 姬廷顺 摄
“既能参观远古人类遗址,又能在恐龙蛋遗址博物馆做科普实验,体验感超出预期。”7月6日,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陈长芬在参观湖北青龙山恐龙蛋遗址博物馆时,由衷地赞叹。
2025年,郧阳区以“人类老家”文化为根、山水资源为脉,通过重大项目落地、消费场景创新、品牌矩阵塑造,让“恐龙故地”的远古传奇与“郧县人”的文明火种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文旅融合的“诗与远方”正从蓝图变为实景。
项目为核——
串起文明脉络 激活产业动能
文旅的跃升,始于项目的深耕。在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公园,考古研究中心与文物库房主体工程已具雏形。这座承载“人类老家”品牌核心的遗址,今年正式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同步推进的保护性开发与数字化展示工程,正让100万年前的古人类文明“活”起来。规划中的遗址博物馆将设AR互动体验区,游客可通过虚拟技术“参与”考古发掘,触摸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其与恐龙蛋地质公园联动,构建起“从恐龙时代到人类起源”的完整科普链条,让文明演进有了可触摸的轨迹。
老建筑里藏着新故事。大丰仓古建筑展示利用工程完成4500平方米屋顶检修,传统营造技艺在修缮中实现活态传承,古仓房如今成了展示郧阳民俗的“文化会客厅”。龙韵村·武当不夜城则以“数字+夜游”破题,MR史诗《黑暗创世纪》与“元炁武当”数字艺术展,让鄂西北首个乡村沉浸式夜游项目在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传统村落变身“网红打卡地”。
从远古遗址到数字场景,郧阳区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为理念,正书写“文明坐标”向“产业引擎”的转型答卷。
多元赋能——
点燃消费热度 汇聚八方来客
文旅市场的活力,藏在惠民的温度与往来的人气里。今年以来,郧阳区持续让利激活消费:发放4轮共计50419张“知音湖北欢喜过大年”惠民券,覆盖5大景区6类门票,直接让利约335万元;155场文体活动接连上演——跨年音乐会的旋律、非遗游园的民俗、“和美城乡”篮球赛的呐喊,让市民游客在家门口就能乐享“文化盛宴”。虎啸滩、九龙瀑等景区推出门票优惠,特殊人群免票政策凸显人文关怀,让旅游成为人人可及的快乐。
“引客入郧”的号角持续吹响。20余场专项活动迎来四川、河南等地的千人旅行团,“万人专列游十堰”载满欢声笑语;与西安、襄阳等地的20余家旅行社达成客源互送协议,周边城市旅游直通车接踵而至……今年上半年,郧阳区接待游客1171万人次,同比增长16.5%;文旅综合收入达110亿元,同比增长26.4%,人气与效益实现双提升。
品牌铸魂——
深挖文化根脉 唱响郧阳声音
文旅的竞争力,终究归于文化的独特性。在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上,郧阳展区的“郧县人”头骨复刻模型、郧阳龙文创、凤凰灯非遗手作吸引着往来客流——这些融合了远古文明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正是郧阳“挖文化根、铸品牌魂”的缩影。
从“花”里看郧阳,更见诗意。茶店镇樱桃沟村入选“2025湖北春季十大赏花目的地”,五峰乡获评“湖北十大最美油菜花海”,“千年古麇相约五峰”赏游活动串联起民俗展演、农产展销,单季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研学市场持续升温,全年接待研学团队163批次4.76万人次,柳陂镇龙韵村成为省内外学子感知郧阳文明的“实景课堂”。
为让更多人听见郧阳、向往郧阳,系列“走出去”行动精准发力:“樱舞楚天桃醉郧阳”主题快闪活动亮相武汉黄鹤楼、东湖樱花园;“心动东城神往郧阳”嘉年华活动走进繁华都市;量身打造“问道寻踪”“夜游奇幻”等5大主题线路,让不同游客各得其乐。
随着“郧县人”遗址申遗推进、青龙山5A景区创建加速、红色影视基地动工,郧阳正以文化为笔、山水为墨,让“人类老家”的文明之光照亮文旅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武当汉水间续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故事。
(十堰日报 记者 段吉雄 通讯员 孙银)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