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编织的数据天网仍在守护这个城市,战友深情追忆一等功臣万松的往事

时间:2025-07-07 18:00 来源:极目新闻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极目新闻记者 吴昌华

通讯员 武龚萱

20250703204045MHUc.jpg

“作为武汉公安首批大数据侦查员,他为武汉公安大数据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支队长张奎谈到曾经朝夕相处的得力干将万松,声音哽咽。

“作为武汉公安数据应用的奠基者,万松的心血早已融入每一行代码、每一个系统。他常对我们说科技强警,不是空话,得让每一个民警都能用好技术,让每一次研判都精准有力。”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民警张鹏动情地说:“对专业的极致追求,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公安信息化专家,更是我们支队青年民警仰望的标杆。”

万松牺牲了,他亲自参与搭建的数据模型仍在源源不断地为各类警务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他编织的数据天网仍在守护着这个城市。7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战友们深情追忆万松的往事。

万松教我们“用数据说话”

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民警胡欣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2016年,万松参与组建武汉市公安局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时,作为考官之一,选中了胡欣。

“记得我刚到大数据实战中心时,全国公安系统几乎没有系统、规范的数据分析报告。万松带着我们6个人,从零开始摸索。”胡欣说,万松经常提醒我们,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实战中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学会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支撑观点,给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记得2017年第一次写跨年夜安保分析报告时,为了核实江汉路的人流预测值,万松带着我们蹲在指挥中心调出3年的监控录像,一帧帧硬数图像里的人头。我记得那份报告里有268个数据,他拿着计算器挨个验算,发现有个小数点标错了,立刻用红笔圈出来:“不要看这个警力部署差了0.1%,放到现场就是几百人的安全隐患!”

从那时起,每年从归元寺祈福到国庆灯光秀,每逢重大节点我们就一起熬夜。我们每年完成20多篇重要报告,8年攒了160多篇。每个数据他都认真琢磨、思考。

“有一次,分局交来的一份报告只有两页纸,数据逻辑写得不清楚。万松开着他的旧车,带着我们跑遍全市各个分局,核对情况、传授方法、现场培训,不厌其烦。在他的帮助下,每个单位水平普遍提升,渐渐有了自己的数据分析师,写的报告更规范、更有实用价值。”

“他牺牲后,我常常想起一个细节:每次报告付印前,他总是把封面抚平了才交上去,像给自己的孩子整理衣衫。”

35120c04b604852a5004f36aadcee361~tplv-tt-origin-web_gif.jpeg

万松是我从警的引路人

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民警余志伟不是公安院校毕业生,考入警营后在派出所工作了两年,2016年来到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

“当时,我对于公安信息化工作一无所知。2016年第一次听万松讲课——《数据分析在办案中的运用》。他激情澎湃地讲述数据如何化作追寻真相的眼睛、实战攻坚的利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我从事数据分析的第一堂课的画面,至今烙印在我脑海。”余志伟说:“是万松,为我打开了通向智慧警务的大门。”

从派出所来到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面对计算机屏幕上的数据、代码,余志伟常常遇到难题、找不到思路,看着一张张表格发呆。“每当这个时候,万松总是出现在我们身边,指导我们攻坚,从未缺席。急难险重,他的办公室灯总是亮着,问题不突破他不放过,也不觉得疲惫。他就像个冲锋在前的战士,无形中会感染到我们,无声地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一定会有曙光。”

慢慢地,我们也就习惯了持续鏖战。当我们稍有懈怠时,他会拍拍我们的肩膀:“兄弟,加把劲,你一定行!哪怕别人看不到我们的努力,但我们还是可以分享到平安的喜乐!”他笑着扛起压力,也悄然点燃了我们心中的使命感。

“我最珍贵的9年时光,是与万松并肩走过的。我们早已不是简单的同事情谊。”余志伟说。

“工作中,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我如何攻坚克难,让科技智慧精准滴灌一线实战;生活中,他用言行教会我如何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间找到平衡点;甚至面对儿女的顽皮与学业的担忧,他也常与我分享他的育儿经。万松是带我入行的师傅,是共担风雨的兄长,更是引领我人生航程的灯塔。”

微信图片_20250530141555.jpg

他为禁毒防控打下坚实基础

“我和万松同志是同一批社招进入武汉公安的大学生。我们一起培训,一起学习,他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话不多,交往的圈子很简单,但我们能谈得来,特别是在聊到工作的时候。”

武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陶豫东回忆:“我一直在禁毒一线工作,万松耕耘在技术部门,我们工作的领域不同,却有不少交集,他是我和禁毒战友的重要支撑。在近年的禁毒攻坚行动中,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基础数据比较零散、有些碎片化、有些数据甚至是纸质的,在进行信息研判时比较费时费力。他用精湛的技术将重要数据规范处理,为行动战役夯实基础。”

陶豫东介绍,万松带领技术人员发挥所长,想方设法为禁毒工作收集所需数据,除了将能收集到的各类数据都收集起来,还根据禁毒工作需要分级分类,一点点地整理、治理这些数据,把这些原本用处不明显的碎片信息,变成我们禁毒工作强有力的信息支撑。通过信息会战,我们成功地掌握了重要线索。

假如没有这一整套科学的数据处理技术,我们查一个线索有多难?为了核实一个情况,侦查员必须拿着各种纸质数据到处奔忙,真是“跑断腿”。有了万松带领的团队的支撑就大不一样了。在规范的禁毒工作数据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人一档”数据库,形成了工作体系。

陶豫东说,这个基础打牢了,效果非常明显。有了这个“一人一档”的数据库和后续建立的“一图一网”关联体系,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侦查员从“跑断腿”到“网上查”,既便捷又省时省力,它成为了新质战斗力的基石。

“万松同志,他就是个只做不说的好同志。就像他自己说的,干数据工作就是要‘让数据开口说话’。他是注重实效的啊!如今我们打击更彻底,就是因为有坚实的数据基础,这就是现代警务。”

QQ截图20250706133305.jpg

他总是最早到办公室

科技信息化支队民警王国栋与万松同志共事9年。“每天早晨7点半,我送完孩子上学赶到单位,总能看到他已经在会议室里坐着了。桌上摊着文件,他戴着眼镜,低头一页页地批改,手边的笔就没停过。”

“记得我刚调来的时候,有次加班到凌晨,饿得胃疼。万大从抽屉里掏出两盒饼干递给我:‘垫垫肚子,别把身体熬坏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办公室抽屉常年备着饼干之类小点心——谁加班错过饭点,他就像家长一样,默默把吃的推到别人面前。”

“他批文件的样子,我闭着眼都能想起来。”王国栋说,去年端午节前,我们赶制大客流分析报告,胡欣把初稿交给他签字。他对着密密麻麻的数据表,一坐就是两小时。一会儿皱眉拿笔圈个数字:“这里小数点标错了”;一会儿指着图表说:“去年洪山广场的峰值时段得再核对下”。那份报告被他改得满页红笔印,可他从不说重话,只是轻轻叹口气:“要严谨啊,这数据关系到上万市民出行呢。”

9年了,我从没见他发过一次火。系统崩溃时,他挽起袖子通宵修200台主机;年轻民警算错模型被上级批评,他揽下责任:“孩子刚入门,怪我没教透”。最让我心疼的是他累极了的样子——每次忙到深夜,他蜷在办公室那张旧沙发上眯一会。

可谁能想到……5月26日下午,我和胡欣去喊他开会。推门就见他仰在沙发上,头微微昂着,像在望窗外的天。我喊了声“万大”,他没应。那张陪他熬过无数夜的沙发,竟成了最后告别的地方。

如今我每天还是七点半到单位。经过空荡荡的会议室,总忍不住朝里望一眼。仿佛他还在那儿,眼镜片上反着晨光,抬头冲我笑:“国栋,报告放桌上,我签完就给你。”

他走了,但没带走两样东西:一是抽屉里那盒没分完的饼干,二是刻在我们心里的那份踏实。万松,您没完成的文件,我们接着写;您没写完的代码,我们继续敲——就像您常说的:“活儿干扎实了,睡觉才安稳。”

QQ截图20250706133244.jpg

他编织的数据天网仍在守护着这个城市

“前几天我们协助分局破了一起入室盗窃案,用的还是万松同志当年教的办法,一直管用。”科技信息化支队四大队民警高波说。

“记得在侦破某起团伙案件中,案件侦破进入僵局,万松带领我们对类似案件开展研究,寻找规律特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获取所需数据,组织开展建模思路探讨,着手实施数据建模。通过模型运算,产生线索200余条,万松同志立即组织我们撰写研判报告上报专案组,专案组根据线索抓获犯罪嫌疑人42人。他提出的技战法初见成效,我们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万松亲自参与搭建的数据模型源源不断地为各类警务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他编织的数据天网仍在守护着这个城市。”

“记得2016年初见万松同志时,他戴着眼镜,目光温和,表情儒雅,像一名学者。我作为大数据工作经验为零的小白,在他手把手的教导下,从简单查询、数据分析、直至数据建模,他将自己的数据侦查思维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们,让我们逐渐成长为市局科技信息化应用能手。”

“记得他作为领队组队参加全省公安建模大赛,赛前制定翔实的比赛计划,赛前从全局挑选骨干民警集中开展培训,并亲自授课,讲述他的比赛心得,赛中全程陪同,自费协调车辆,安排好选手的后勤保障。经过激烈角逐,我局两名参赛民警分获一、二等奖。”

“我会记得他泡的那杯热茶,记得他改文件时专注的侧脸,记得他常挂在嘴边的‘没事,有我’。这盏熄灭的灯,会化作我们心里的光,照着我们继续把他未完成的事做好,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